《消失的地平线》当伊甸园坍塌,幸好还有香格里拉 天天最资讯
(资料图片)
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1922年起,一直在云南开展工作,并多次深入到滇、川、康巴一带民族地区活动。当时洛克博士的本职是美国夏威夷学院植物学教授,他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将自己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所见所闻编写成文稿,给美国各大媒体投稿获取收益。后来他得到美国《国家地理》的经费支持,继续他从云南到川西,甚至甘南的探险活动,条件是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独家撰文中国川、滇地区这一当时全世界探险家趋之若鹜的热门话题。某种意义上说,洛克博士是卓越的自媒体前辈。
这位前辈于1928年从云南丽江进入四川西南角木里,发现了念青贡嘎日松贡布(藏语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扩法神山圣地),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贡嘎岭香马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等文章以及大量的照片,将稻城亚丁介绍给全世界。1933年,英国作家希尔顿根据洛克博士发表的这些文章和照片,创作了《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讲述了四个年轻人在香格里拉的奇遇,小说在欧、美、日等地掀起狂澜,从此“香格里拉”一词传遍全世界。
如今国人普遍认为,《消失的地平线》发生的地方在云南迪庆的香格里拉县。但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对卡拉卡尔峰的描写是这的:皎白的三角锥形峰再次显露出峥嵘的身姿,起初是灰白色,接着渐变成银色,随着初升的朝阳冉冉升起,普照至峰顶,折射出一片粉色的霞光。……和洛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木雅贡嘎山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走进寒冷、灰色的黎明,但见前方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一座无与伦比的金字塔——木雅贡嘎傲然挺立。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妙绝伦的山峰,墨绿色的天幕下,那座冰雪金字塔呈现出灰色,然后又换作银色……再从央迈勇峰的实景来看,《消失的地平线》所在的山谷,毫无疑问就是稻城亚丁。
当我闯进稻城亚丁圣地的时候,它的冰雪还没消融,并且空气稀薄,长时间的步行,感同身受了一把小说中在缺氧的状况下缓步前行的困难以及心灵挣脱束缚的自由。书中写道:空气清新得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每一次呼吸都越发让人觉得弥足珍贵。他们不得不有意识地,不疾不徐进行呼吸吐纳……,康威在那个看见卡拉卡尔山几欲窒息的清晨,就这样心甘情愿,无比宽慰地坦然接受了这场新奇的体验。
是的,稻城亚丁是一个荡涤心灵的地方,你能像人们崇拜这本书那样崇拜稻城亚丁:当伊甸园坍塌,幸好还有香格里拉。这里说的香格里拉,当是四川甘孜州的香格里拉镇,就是稻城亚丁的所在地。这里远喧嚣,从湖泊到草地,从山谷到雪山,空气里透露着清新与神圣,让你不禁对大自然肃然起敬。詹姆斯•希尔顿,这位从未到过中国的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写到:地球上仍然存在有这样的地方,遥远的、与世隔绝的、还没有被人类的文明教化所侵占的角落……山巅折射出凛冽的寒光,极致的庄严雄伟,它们虽然籍籍无名却保有了无上的神圣。
无论东西方,所有的世外桃源都存在于乱世。而在和平年代,世外桃源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它的存在是否仅为让人们去打打卡到此一游?不不不,我认为还是有的。当你沦陷于职场上无休止的内卷,人情社会里不停歇的内耗,疲倦于物质崇拜里不遗余力的一争高下,对物质享乐的无限向往时,精神上的桃花源便不可抑制地出现了。所以,才有了去追随《去有风的地方》,去寻找《消失的地平线》。
读者对于《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毁誉参半。有人把它视为内心的圣经,有人认为它贬谪了东方人,确切的说,对中国人以及西藏的文化是持蔑视的态度。因为书中主持大局撑起整个故事主线的,几乎全是要西方人,包括活到250岁的活佛,把西方文明带入西藏并确立优越地位的享谢尔,这让中国读者感到非常不适。然而,在现如今,那些“世界这么大,想要去看看”的故事里,哪一个不是这样呢?逃离城市,回到偏僻的老家,去到偏远的乡野,逃到山里林里,最吸睛的,首先还是用上所有一切现代化的工具,把那些地方改造成我们熟悉的、令人倍感舒适的样子。这样,即享受到了世外桃源最原始的环境,又获得了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一切便利。人性总是这样,在逃离文明与享受发展之中做出最佳的选择。
《消失的地平线》的魅力在于,它为你杜撰出一个可以让你内心跳出世俗、物质局限的幻境,它是如此令人内心平静与详和,又总是有意无意间,让你在一个纷杂却又不断发展的文明社会和遥远的、与世隔绝的、还没有被人类的文明教化所侵占的角落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的灵魂向往着世外桃源,而身体似乎却更愿意保持入世的态度。
但愿所有的自由、宁静与详和,不要像罗岑姑娘那样,离开那个精神圣地,立刻褪去所有的光环,变得老态龙钟面目全非。
关键词: